最近我的一个朋友(去年带我入摄影坑的朋友)终于换上了全画幅相机。是的,你没有看错,是“终于”。然而他并没有十分高兴,因为他也已经意识到,“相机并不重要”。
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非常想得到一部全画幅相机,然而那时我才刚刚入手我的 Sony α5100(还是白色的)小微单。我也不记得为什么自己那个时候那么想要换“全画幅相机”,是因为学校摄影协会里的大神都在用全画幅?或者是嫌自己的小微单太小显得不专业?还是因为纯粹想让别人“看得起”自己?
那时我还在安慰自己:“相机并不重要。”
但我心里想的却是“我要全画幅!”
时至今日,我还真的未曾拥有过全画幅。(135 底片相机不算)
对于某些摄影师来说,相机的确重要
Josef Koudelka 和他的 Leica
当然,因为本部落格的专注领域是在“街头摄影”这个领域,所以本文的观点不仅限于但适用于街头摄影师。我知道对于很多风光、人像、体育、商业摄影师来说,使用什么相机的确很重要──比如说风光摄影比较注重画质、宽容度,体育摄影比较注重对焦精度、速度等等。。但我认为在街头摄影这个领域,相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。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的话,请接着看下文。
没有人会说 Henri Cartier-Bresson 的照片很锐
© Henri Cartier-Bresson / Magnum Photos
(这张照片真他妈锐!)
以前刚入摄影坑的时候,我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推荐我去上“色影无忌”这个摄影论坛。我看到里面很多人都会说“毒德大学”、“刀锐奶化”这样的话,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──原来都是在夸赞相机、镜头好啊!
我觉得现在的很多摄影爱好者、摄影师都过分强调相机、镜头的重要性──比较各种相机的画质、高感光度表现、镜头解析度等等,有的人甚至还会将照片放大到100%去比较画质,然后说那个更“锐”。而我发现这些喜爱比较“锐”的摄影爱好者通常拍的照片都不怎么样。(笑)他们把时间大量花在比较摄影器材上,而很少去鉆研真正的摄影技术、研究摄影大师的作品。
然而,那些什么画质、高感、镜头解像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这些指标真的会改变一张照片的本质吗?
用 Leica M 240 + Noctilux 50 f/0.95 去拍一坨屎也依旧只是一坨屎,并不会变成一块黄金。
我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人说 Henri Cartier-Bresson 的照片很锐,但他是公认的“街头摄影之父”。
毕竟,一百年后,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照片有多锐,人们只会看你的照片有多精彩。
相机只是工具,请用照片说话
© Anders Petersen
请允许我作这样一番“不恰当”的比喻:假如摄影师是厨师,那么相机只是菜刀,照片才是菜肴。不论你的菜刀有多锐、有多钝,只要你能作出一道好吃的菜,你就是好厨师。
过去我很羡慕那些有全画幅的摄影师,那时我觉得有全画幅相机的才配叫摄影师,像我这种用 APS-C 的只能叫“拍照的”。
而我现在在用不到三千块的 APS-C 相机(Ricoh GR),我能很自信的称自己是“摄影师”、“街头摄影师”。
不要觉得那些用很贵的相机的人才是摄影师(毕竟中国土豪很多),森山大道、Anders Petersen 都以用“卡片机”著称,但他们的作品真的很赞,我很喜欢。
数码时代,不要成为相机的奴隶
森山大道和他的GR相机
不得不说,如今的摄影数码化,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──人们不再需要花钱买菲林,按快门再也不要钱,也不再需要把拍完的菲林送去冲洗店冲洗才看到自己拍的照片。数码相机的确是伟大的发明。
在以前的菲林时代,相机的更新换代是非常缓慢的,那时人们买一台相机就可以用很多年(不过那时相机也很贵)。而现在,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非常快── Canon 已经推出了高达5000万像素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,前段时间 Sony α7RII 的出现又引起了摄影界的轰动。自从 Sony α7 出现后,数码全画幅机身在近两年大幅度地降价。个人感觉,数码全画幅相机的“平民化”指日可待。(就像当年135底片相机的普及一样。)
也正因如此,人们换相机的速度也在加快(想想以前家里的一台底片相机可以用多少年)。对于很多职业摄影师来说,可能他们每隔一、两年就会全面地更新换代。但对于我等街头摄影师来说,我认为还是不要将过多的时间、金钱浪费在换相机、镜头上。
为什么?因为关注那些“黑科技”不会让你拍出更好的照片。虽然,我也是一个科技控──我很关注电脑、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布更新,自从iPhone 4 出现以来几乎每场苹果产品的发布会我都会看。昨天微软刚刚推出的 Surface Book,哇,真的好赞。看到这些“黑科技”真的会让我很兴奋。
然而,相比于把时间、金钱、精力花费在关注相机、镜头这些地方,我现在更倾向于看书──了解历史上的街头摄影师,去欣赏、学习大师的作品。毕竟,换上一台更多像素的数码相机不会让你拍到更好的东西,但是通过大量去欣赏、学习大师的作品,你才会知道一幅“好”的摄影作品会是什么样子,应该怎样去拍,这会改变你对摄影的理解,从而帮助你拍出更好的照片。
所以,不要成为相机的奴隶,而是应该成为相机的主人,用好手上的相机,拍出精彩的作品。
从 Leica M6 到 Ricoh GR
Leica M6 和 Ricoh GR
可能有人不服了──“你说相机不重要,你为什么用徕卡!(怒)”
好吧,说实话,我当初买徕卡(Leica M6)的原因主要是这几个:
1. 真正的街头摄影大师(历史上)都是用徕卡的!我要和他们一样!
2. 用徕卡会被人看得起!
3. 用徕卡比较特别,有贵族气息,做工超好!
4. 受 Eric Kim 影响(下面几个理由都是他灌输的)
5. 用菲林相机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相机会过时了,因为已经过时了!
6. 让自己没有理由再换相机。(毕竟 Leica M6 是与 Bruce Gilden 和 Joel Meyerowitz 同款)
7. Leica M6 性价比高又好看!
……
当然,现在我之所以从 Leica M6 回到 Ricoh GR 的理由更偏向于从“菲林”回到“数码”这个本质,而非这两部相机本身的优缺点。
不过话说回来,Leica M6 的确是一部很好的相机(性价比最高的徕卡相机)。
“那你为什么现在又用 GR 呢!打脸!(怒)”
最近用 GR 的主要原因如下:
1. GR 太好用了!单手操作!一流!
2. GR 超方便!可以放进口袋里!随身携带!
3. 虽然我很喜欢拍菲林的感觉(让我更享受拍照这个过程而非拍照的结果),但冲洗、扫描菲林真的太费时间(加上自己最近又开了这个部落格)。用 GR 的话就可以不用花时间冲洗、扫描了!(笑)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(怎么好像越写越跑题了。。)
总之,相机并不重要。(严肃脸)
因为我以后还会写一篇“相机的确蛮重要的”。(笑)